2005年11月27日星期日

羊角哀、左伯桃与荆轲刺秦

今天偶尔看《中国帮会史》(民国时期作品),其中讲到了洪门的一个礼节,叫做“三把半香”,是这么说的:
『 洪门中的弟兄们,没有一个不知道“三把半香”这句话,也没有一个不知道 “三把半香”这个礼节的,这礼节在洪门中弟兄们简直随时随地都用得着,它代表着洪门的无上尊敬,义侠。不论你在什么地方,对待人一定得用这个“三把半香” 的礼节。自己要好的弟兄固不用说,即使是素昧平生的弟兄,见你施用着这个礼节,他就会确定你是同志,他会给予你许多帮助。“三把半香”是拿手指来代表的, 小指是第一把香,无名指是第二把香,三指是第三把香,食指和大指接连成了一个圈,这一个圈,是代表在圆,食指和三个指头成为平行的 便只有半截,所以只能说是半把香,为什么要用这三把半香?这三把半香含蕴着什么意义,这都是一般人所要知道,也是洪门弟兄所应该知道的。三把半香纪念着四 桩历史上有名的故事,这四桩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便是每一个洪门弟兄的好榜样。第一把香纪念着羊角哀和左伯桃,这把香,叫做仁义香。第二把香纪念着刘关张桃园 三结义,这把香,叫做忠义香。第三把香纪念着梁山泊一百单八将,这把香,叫做侠义香。半把香纪念秦叔宝和单雄信,这把半把香,叫做有仁无义香。这四种故事 也许是读者们所熟知的,可是正和一个人决不会见了白米饭讨厌的原故一样,让我来把这四桩故事再简略地介绍一遍罢。第一把香,纪念着一件惊人的舍命全交的故 事:春秋时候,楚元王崇儒重道,招贤纳士,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,西羌积石山,有一个贤士,名叫左伯桃,自幼父母双亡,勉力读书,养成了济世之才,学 就安民之业,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,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,恃强霸者多,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,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,遍求贤士,乃携书 一囊,辞别乡中邻友,迳奔楚国而来,迤逦来到雍地,时值严冬,雨雪霏霏,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,左伯桃走了一天,衣裳都湿透了,勉强忍住寒冷前进,看 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,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,有一间茅屋,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,伯桃大喜,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,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,四十四五年纪, 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,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。左伯桃进得屋内,上下一看,只见屋中家具简单,而且破陋不堪,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,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,知 道是羊角哀,也是自小死了父母,平生只爱好读书,想救国救民的人,二人三言两语,便十分投机,大有“恨相见之太晚”的意思,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。左伯桃 见羊角哀一表人材,学识又好,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,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。一日天晴,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。晓行夜宿,自非一日,看看干粮将 要用尽,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,左伯桃兀自思量,这点干粮,若供给一人受用,还能到得楚国,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。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,便情愿牺 牲自己,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。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,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。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,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,裸卧在雪地上,冻得只剩了一 口气。羊角哀大恸而号。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,把干粮带走,速去求取功名。言毕死去。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,元王召见关角哀时,羊 角哀上陈十策,元王大喜,拜羊角哀做中大夫,赐黄金百两,绸缎百匹。羊角哀弃官不做,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。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,给左伯桃香汤沐 浴,择一块吉地安葬了。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。

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,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,死后精灵不散,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,鬼与鬼便起了纠纷。一夜: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。诉说荆轲的凶暴,羊角哀醒来之后: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:“荆轲可恶,吾兄一人打不过他,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。”说罢,自刎而死是夜:狂风暴雨,雷电交作,隐隐闻喊杀之声。天明:荆轲的坟爆开了。

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,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,勒碑记其事,至今香火不绝。
看到这里,心中不免奇怪,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,是战国末期的事情,所刺秦王乃后来之秦始皇嬴政。而这里却说羊角哀和左伯桃之事发生在春秋事情,这样 一来,岂不是搞得荆轲大侠得早死好多年,自然,嬴政也轮不到他去刺了。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刚开始发现这个问题,我还认为是《中国帮会史》作者的问题,以为是他记错了。但是还是觉得应该查询一下,看看是否另有原因。于是,立马拜祭google大神,这一拜,倒真是查到不少好玩的东西。
首先查的是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来历,第一条就是冯梦龙的《喻世明言》中的“羊角哀舍命全交”,这里面和《中国帮会史》中的故事基本一致,不过更为详细一些, 其中关键的时间和人物都是一致的。详细内容可见:http: //www.cnread.net/cnread1/gdwx/f/fengmenglong/ysmy/007.htm。
我们看看其中关于故事时间和荆轲的相关内容:

『春秋时,楚元王崇懦重道,招贤纳士。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,不可胜计。西羌积石山,有一贤士,姓左,双名伯桃,勒亡父母,勉力攻书,养成济世之才,学就安 民之业。年近四旬,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,行仁政者少,恃强霸者多,未尝出仕。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,遍求贤土,乃携书一囊,辞别乡中邻友,径奔楚国而来。』
可以看到,时间是春秋。

『角哀辞了元王,径奔粱山地面,寻旧日枯桑之处。果见伯桃死尸尚在,颜貌如生前一般。角哀乃再拜而哭,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,卜地于浦塘之原:前临大溪,后靠 高崖,左右诸峰齐抱,风水甚好。遂以香汤林浴伯桃之尸,穿戴大夫衣冠;置内棺外椁,安葬起坟;四周筑墙栽树;离坟一十步建享堂;塑伯桃仪容;立华表,柱上 建牌额;墙侧盖瓦屋,令人看守。造毕,设祭于享堂,哭泣甚切。乡老从人,无不下泪。祭罢,各自散去。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,感叹不己。忽然一阵阴风飒飒, 烛灭复明。角哀视之,见一人于灯影中,或进或退,隐隐有哭声。角哀叱曰:“何人也?辄敢夤夜而人!”其人不言。角哀起而视之,乃伯桃也。角哀大惊问曰: “兄阴灵不远,今来见弟,必有事故。”相桃曰:“感贤弟记忆,初登仕路,奏请葬吾,更赠重爵,并棺椁衣衾之美,凡事十全。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,此人在世 时,为刺秦王不中被戮,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。神极威猛。每夜仗剑来骂吾曰:‘汝是冻死饿杀之人,安敢建坟居吾上肩,夺吾风水?若不迁移他处,吾发墓取 尸,掷之野外!’有此危难,特告贤弟。望改葬于他处,以免此祸。”角哀再欲问之,风起忽然不见。角哀在享堂中,一梦一觉,尽记其事。 』
这个更明白,直言荆轲、,高渐离,与我们熟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致。那么,难道这个被刺秦王不是始皇帝嬴政?似乎不可能啊,正好记不清楚荆轲刺秦的出处,于是再次请教大神,大神明言,荆轲刺秦出自《史记.刺客列传》以及《战国策.燕策》。来看看《史记》中的相关描述:

荆轲既至燕,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。荆轲嗜酒,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,酒酣以往,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於市中,相乐也,已而相泣,旁若无人者。荆轲虽游於酒人乎,然其为人沈深好书;其所游诸侯,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。其之燕,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,知其非庸人也。
嵫嗵居顷之,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。燕太子丹者,故尝质於赵,而秦王政生於赵,其少时与丹驩。及政立为秦王,而丹质於秦。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,故丹怨而亡归。归而求为报秦王者,国小,力不能。
《史记》与 司马迁的权威,自然比冯梦龙要高出许多。从《史记》中的描述可以看出,荆轲和高渐离交好,荆轲所刺的也的确是始皇帝嬴政。
《战国策》中的记述,也与《史记》基本一致,各有侧重而已。两者的相关链接如下:
史记:http://www.guoxue.com/shibu/24shi/shiji/sj_086.htm
战国策:http://www.white-collar.net/02-lib/01-zg/03-guoxue/%E5%8F%B2%E9%83% A8/%E5%85%B6%E4%BB%96/%E6%88%98%E5%9B%BD%E7%AD%96/0031.htm

基于《史记》和《战国策》的可靠性,很显然,冯梦龙在《喻世明言》中的相关内容是有问题的。但是,我们都知道冯梦龙的“三言两拍”只是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,那么,关于羊角哀和左伯桃故事的更早的传说应该是什么样子呢,于是再次请教于google,还真有收获:
搜索的结果,羊左的故事来自于《烈士传》,但是不同的来源记载不同,《世说新语》中有一段对《后汉书》的注释中讲到了羊左的故事,是这么说的:

『 注[三]烈士传曰:“羊角哀、左伯桃二人为死友,欲仕于楚,道阻,遇雨雪不得行,饥寒,自度不俱生。伯桃谓角哀曰:‘俱死之后,骸骨莫收,内手扪心,知不如子。生恐无益而弃子之能,我乐在树中。’角哀听之,伯桃入树中而死。
楚平王爱角哀之贤,以上卿礼葬伯桃。角哀梦伯桃曰:‘蒙子之恩而获厚葬,正苦荆将军頉相近。今月十五日,当大战以决胜负。’角哀至期日,陈兵马诣其頉,作三桐人,自杀,下而从之。”此殁身不负然诺之信也。』
这上面的说法,与冯梦龙的故事相近,只是未指明荆将军为谁,也未抬出高渐离,所以无法判断。

而另外在《太平御览》中关于羊左故事的说法则是:
《烈士传》曰:羊角哀、左伯桃相与为死友。闻楚王好士,欲往仕之,道遇雨雪,计不俱全,乃并衣粮与角哀,入树而死。
这里就更简单了,完全没有后来的事。

这两段故事的链接分别是:
后汉书:http://onlinecourse.vcampus.fudan.edu.cn/SSXY/book/houhan/032.htm
http://onlinecourse.vcampus.fudan.edu.cn/SSXY/book/houhan/032.htm
http://www.chinapage.com/big5/history/hhb04.htm
太平御览:http://www.guoxue.com/wenxian/leishu/0012.htm

这样,焦点就变成《烈士传》中的原记载是怎么回事了,可惜,古今烈士颇多,我也没办法再查这本《烈士传》到底应该是什么,时间也该回去了,只好留待来日去图书馆再探其究竟了。

没有评论: